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与应有之义。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菏泽考察,对菏泽发展牡丹产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对菏泽提出“后来居上”的殷切期望。
山东省菏泽市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立足牡丹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动牡丹产业化发展和向“链”上生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强牡丹优势产业,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道路。
2023年,牡丹产业实现总产值108亿元,直接就业人数逾10万人,间接带动种植、运输、加工、包装、销售、出版、研发等一系列行业就业人数约50万人。“富贵之花”绽放为“产业之花”和“富民之花”,有效拓宽了乡村振兴路径,为我国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高质量的实践范本和发展模式,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和政策启示。
深挖特色资源禀赋
菏泽是中国牡丹之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生产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观赏基地。菏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自身发展情况,深度挖掘牡丹特色资源禀赋,构建了种苗繁育、花卉培植、精深加工和文化旅游四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模式先进、示范作用显著的发展新格局,以牡丹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筑牢特色产业发展基础。种植是牡丹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带动农民增收的直接渠道,有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农户流转土地支持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共赢格局。
牡丹特别是油用牡丹因其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优势,呈现出巨大的开发潜力。菏泽探索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种植模式,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药用牡丹、观赏牡丹和油用牡丹种植产业。
目前,菏泽拥有牡丹芍药标准化种植基地30余处,千亩以上牡丹芍药种植基地3个、观赏园6个,微型牡丹四季盆栽基地3个,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
推动牡丹全产业链增值跃升。菏泽在重视种植业的同时,深层次、多领域挖掘牡丹价值,进一步发展运输、加工、包装、销售、研发、旅游等一系列相关行业,延长牡丹产业链条,实现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的价值攀升。
牡丹籽油营养价值高,生产利润大,油用牡丹经济效益达到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的3倍至5倍。目前,菏泽牡丹生产、加工、出口等各类企业达120余家,开发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医药类产品11大类260余种,产品远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牡丹特色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目前,菏泽已初步建立了深层次、多领域的牡丹综合利用模式,成为世界上牡丹产业链最长的核心区。在此基础上,加强市场化和数字化发展思路,进一步拉长牡丹产业链条,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增添牡丹产业发展新动能。
比如,发展牡丹、芍药鲜切花产业等,匹配“美丽消费”和精神富裕需求,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基于品种、种植和花期优势,菏泽市牡丹区已成为全国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全、销售额最多的芍药鲜切花生产基地。
2023年,牡丹芍药鲜切花年销量突破1.1亿枝,种植户每年每亩地可产鲜切花1万枝、纯收益超2万元。面对牡丹芍药发展机遇,当地引进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菏泽分中心,打造集花卉拍卖、标准制定、品种研发、金融物流、市场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平台。
又比如,依托国企力量,组建服务于农业及相关产业贸易流通的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以平台为载体,通过搭建平台推动牡丹等农产品销售电商化,改变农户的传统贸易习惯,显著降低了农产品交易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效实现助农增收。
特色即优势,特色即潜力,促进产业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各地应基于自身特色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打造特色乡村产业,实现差异化竞争。
以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开发和拓展农业多重功能,挖掘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多元价值,筑牢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拉长特色产业链条,推动全产业链增值跃升和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增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挥创新驱动乘数效应
只有坚持科技创新,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才能发挥出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支撑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是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是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牡丹产业发展初期,菏泽对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足,科研成果在生产过程中的转化程度不高,高层次农业产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比较匮乏,牡丹相关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为突破牡丹产业创新水平滞后的壁垒,菏泽在牡丹新品种繁育高效栽培、加工工艺、产品研发等领域加大扶持力度,走出一条“科技兴花”新路径。比如,聚焦牡丹培育关键技术持续攻关,将传统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2023年,新增牡丹品种28个,近7年获审通过牡丹新品种71个。再如,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深入挖掘牡丹经济价值,“彩色油用牡丹”和“鲜切花牡丹技术研究”两项新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以科技创新平台支撑特色产业发展。菏泽市面向全国选聘20位包括院士、教授等在内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组建牡丹产业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集中优质资源强化育种、油料加工、鲜切花、反季节催花、组培快繁等相关技术科学研究,推动搭建高能级科研平台。
菏泽市目前有牡丹科研机构20个、专利200余项,创造了无土栽培、盆栽牡丹、反季节催花、鲜切花等科技成果,有效推动了全国牡丹产业创新发展。在创新技术工艺等新技术的支撑下,菏泽新产品、新业态持续发展,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牡丹产业化发展与产业体系构建。
推动形成政策协同、多主体联动、资源高效利用的科技创新格局。企业等经营主体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龙池牡丹实业有限公司以“牡丹大健康产业生态”为方向,聚焦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出牡丹籽油肽微囊粉等高价值产品,迅速成长为牡丹龙头企业。
为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未来应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加强对高素质创新应用主体的培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销售、交流等平台,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是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以创新驱动,深耕区域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当前乡村产业普遍存在创新水平滞后等壁垒,为解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中存在的限制问题,需要促进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加速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加强政策支持力度,鼓励金融企业创新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创新基础支撑,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加速形成政策协同、多主体联动、资源高效利用的科技创新格局,探索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优质的创新协同环境。
培育地域特色品牌
地域特色品牌是指基于一定地域空间内包括自然、人文等综合特色因素而建立的品牌,具有差异性、公共性、人文性和稀缺性等特点,有助于识别和区分产品或服务,实现差异化。
促进多主体共建地域特色品牌。目前,菏泽拥有“菏泽牡丹”“菏泽大芍药”等优质知名品牌和牡丹籽油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在加强品牌效应释放,加速培育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农场、大基地等品牌。
培育优质地域特色品牌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挖掘菏泽牡丹、武术、书画等区域特色文化,形成具有菏泽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
培育特色产业强力龙头品牌。龙头企业是产业链的组织者、品牌质量的引领者,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的核心力量。菏泽大力培育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推动了尧舜、龙池等一批骨干企业蓬勃发展,在品牌打造、产品迭代、标准制定、市场拓展等方面切实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菏泽的实践证明,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打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应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基地建设、行业整合和品牌运作,构建形成“龙头创品牌、品牌连集群、集群带散户”的良性发展格局,以强力龙头企业驱动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特色产业标准化建设。菏泽积极推动牡丹产业标准化发展,已制定产业标准60余项。菏泽尧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牡丹籽油被认定为“全国牡丹籽油标准”,探索形成的牡丹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标准体系通过国家验收。
基于菏泽牡丹产业涉及细分行业和产品众多的现状,菏泽加强牡丹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挥标准化的转型引领作用,推动当地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共建牡丹产业的产品标准和品牌标准,以菏泽标准引领全国牡丹产业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应以特色产业强力龙头品牌为引领,以特色产业标准化建设为支撑,促进多主体共建地域特色品牌。大力支持本土品牌数字化升级,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提升品牌的知名度,重视线上传播渠道和营销新方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挖掘乡村区域特色文化,发展特色种植、特色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新业态。以基准统一、重点突破、特色发展为原则,引导企业树立以产品标准化、品牌化为基础的生产导向,保障产品质量和消费体验,攻克重点行业和关键产品的发展难题。
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
农文旅协同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是乡村生态、农业生产与农耕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菏泽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从传统单一的农业业态向农文旅协同融合的更高层级发展,促进乡村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与高效流通,显著增加乡村产业附加值,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发展的有机融合。
深挖牡丹文化内涵,讲好牡丹故事。菏泽牡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赋予产业文化内涵能够显著增强特色产业生命力,塑造产业灵魂。
牡丹是中国国花,讲好牡丹故事是塑造国家形象、更好地开展中外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传承牡丹深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挖掘,有助于推动牡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在数字经济时代,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结合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赋能牡丹文化展现和传播,鼓励以牡丹为主题的优秀短视频内容创作,将牡丹所承载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融入新媒体传播,支持文创及衍生类文化企业培育发展,促进牡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丰富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供给。节事活动能够促进文化传播、信息流动和对外交流,显著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菏泽以大众化、市场化、产业化、人文化、国际化“五化并举”的思路,融入牡丹深加工、文旅、书画等综合元素,高标准融合举办世界牡丹大会、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等牡丹节会,显著提升了菏泽牡丹和城市的知名度,强化了“中国牡丹之都”城市品牌,增强牡丹产业的影响力。
菏泽市政府组建了文化旅游节组委会,大力推动牡丹旅游业发展。2023年牡丹节会期间,菏泽A级景区接待游客43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6亿元,释放了旅游业的乘数效应。菏泽以牡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等,现建有曹州牡丹园、中国牡丹园等牡丹观赏点10余个。但是囿于牡丹花期较短,该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菏泽亟需丰富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供给,围绕牡丹和牡丹文化深度整合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设计和开发包括牡丹种植、牡丹认领、插花、花卉写生、牡丹鲜食制作的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克服观光旅游的季节性局限。
未来应根据乡村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情况,基于特色种植、现代农业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庄、乡村民宿、生态康养等特色产业,发挥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优势,以产业链为基础,加强科学技术应用,盘活乡村优质特色资源,整合乡村农业、文化及旅游要素,拓展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凸显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打造特色乡村,全面提升协同发展动能,构建以文化内涵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作者分别系副院长、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2024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