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评论 > 学术顾问 > 裴长洪 > 裴长洪重要观点 > 文章详情

裴长洪:世界贸易形势不容乐观

发表于 chuning
编者按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历史性剧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危机与动荡此起彼伏,地区热点和全球性挑战相互交织。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围绕本期主讲话题,对世界贸易形势、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多方面的阐述。

  2011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

  通常来说,世界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增长存在正向的关系,而且世界贸易的增速要快于世界经济增长。

  2011年全球贸易总体呈现两个特点:

  第一,伴随着全球经济下滑,世界贸易呈现回落的态势。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世界贸易增长率大幅跌至-10.7%,创下了二战以来的最大跌幅。2010年伴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世界贸易增长率大幅回升至12.8%,是自1980年以来最高的年度增长率。2011年世界贸易增速基本维持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水平。

  第二,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好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速下降幅度较大。发展中国家也维持更加强劲进口增长。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维持相对高的增长率,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从而带动进口增加。

  2012年全球贸易增长疲软

  对于2012年的全球贸易走势,大体预测是,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全球贸易增长将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速上。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判断:

  第一,先看当前国际贸易先行指标的走势:

  先行指标变化显示国际贸易增长回落。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先行指标,该指标的变动通常能提前反映未来国际贸易走势的变化。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自2010年5月份达到3838高点之后一直处于下降的通道。虽然2011年9月和10月出现小幅的反弹,但也远低于历史的平均水平。

  另外,国际航运市场不景气。从集装箱运输市场(HRCI)来看,国际集装箱指数自从2010年3月达到916点之后,也一直处于回落的态势。所以,国际航运和集装箱市场走势不支持贸易强劲增长。

  第二,再分析决定贸易走势的主要因素:

  一是香港贸发局出口商信心指数持续下滑。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转城市,其出口商的信心直接反映了未来贸易走势变化的走势。香港贸发局通过调查出口商从而编制季度出口商信心指数,该指数显示从2010年2月份达到顶峰59.1后持续回落,尤其是2011年三季度的出口商信心指数只有49.5。该指数的分水岭是50,如果高于50意味着信心扩张,低于50意味着信心收缩。因此,出口商信心指数的收缩意味着2012年世界贸易的增速将会放缓。

  二是2012年贸易融资风险上升。作为反映国际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风险衡量指标泰德利差,从2011年8月到10月上涨了2.5倍,一般来讲,当泰德利差上行时,则显示市场风险扩大,市场资金趋紧,银行借贷成本提高,也连带提高贸易企业的借贷成本。说明由欧债危机引发的银行业危机开始影响贸易融资。

  三是高位徘徊的失业率导致贸易保护会进一步加剧。2010年由于经济下滑导致三大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率是一个滞后指标,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衰退结束之后两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失业率仍将处于较高水平,所以,2012年各国的失业率会继续攀升。鉴于各国失业率往往是出台更具保护性贸易政策的重要催化剂之一,所以,2012年各国一定会出台更多的保护本国就业和产业的政策。

  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的条件恶化,并且还面临着几个大的挑战:一是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价格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二是劳动成本持续上升。中国工资将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上海等地工人工资,仅比美国一些人力成本低的州便宜30%。由此可见,未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制造将在沿海发达地区日益丧失竞争优势。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几个新机遇:

  第一,中国的市场优势凸显。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和范围以及工人的高素质让很多企业选择“坚守中国”。据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显示,接受调查的350家企业中,有61%的企业是在中国生产、采购,并供应中国市场,仅供应美国市场的企业占10%,供应中国和美国以外市场的占8%。

  第二,产业配套能力是中国的新优势。很多工厂之所以选择留在中国,通常处于以下考虑:迁移生产基地既费钱又费时,而且新的市场尤其是中国以外的市场存在未知风险。部分依赖低劳动力成本的企业会转移出去,但其他领域很难,如笔记本电脑生产商,这个行业劳动力成本所占比重很少,且非常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实际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国家规模较小,正是东南亚一些国家难以吸引某个行业产业链的整体搬迁的原因。

  第三,中国工人素质成为新优势。有关调查表明,同制造业的其他变量相比,中国工人的素质评级良好。根据调查反馈,虽然中国在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分较低,但工人素质一项得分很高。而且,中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的优势也同样明显。

  第四,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出现新优势。随着近年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产业,中西部加工制造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从而延续了东部已有的要素禀赋优势。重庆、四川、广西等地相继成为出口贸易后发优势地区。

  第五,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新优势。由于发达国家需求恢复缓慢,体现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互补性的出口产品,特别是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的弹性将较小,而体现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互补性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增长弹性将较大。这种新的需求将带动我国进一步发展先进制造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其他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可能培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第六,企业“走出去”具备新优势。我国不仅具备了海外投资的外汇资金实力,而且也具备企业海外发展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持续高速增长,高速公路、铁路、桥梁、机场、港口码头、电站、学校、医院和市政工程等建设项目,数量多、规模大、水平高,我国工程建设企业的竞争力就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此外,我国部分制造业和资源开发行业也具备了海外投资的优势因素。

  第七,人民币正在成为新优势。目前人民币是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之一。随着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扩大,境外人民币债券市场也将进一步发展。人民币将成为新的交易工具出现在国际金融舞台和世界货币市场上。

第八,金融体系稳定和外汇储备的优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纷纷陷入困境,而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流动性充裕,经营稳健,不良资产处于极低水平;加上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使我国开放型经济具有极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不仅保障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而且保障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缓慢,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步伐仍然不可阻挡。

延伸阅读

  世界经贸发展中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1.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从目前情况看,2012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凸显了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世界经济增速可能长期低位徘徊,面临下行的严重风险。一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风险上升。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新兴经济体则面临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三是全球性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四是非经济因素干扰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不散可能进一步影响相关国家社会稳定,一些国家通胀、失业、社保和两极分化加剧等问题相互叠加,可能导致政局不稳、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各种风险触发点增多,都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

  2.发达国家政策工具空间渐窄

  2008年至2010年间,主要发达经济体协调一致救助市场,如今各国决策者政策余地普遍被收窄,主要国家政府政策手段已捉襟见肘,财政政策普遍受到约束。目前,许多国家不得不一方面削减财政赤字,另一方面以各种理由增加税收。货币政策方面,“流动性陷阱”和通胀压力加大则困扰着政府的货币政策。

  3.欧债危机发生深刻演变

  2011年以来,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等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问题持续恶化,引发金融市场持续大幅震荡。各成员国债务链相互交织、经济联系紧密,危机加深并拖累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的可能性上升。

  4.贸易保护主义呈加剧之势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国际贸易增速放缓,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多种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经贸问题政治化更加明显。美国、欧盟等相继出台了强化贸易救济效力的政策,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多起“双反调查”。发展中大国针对我国贸易限制措施也明显增多。我国与美国、欧盟等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信贷等方面的体制性摩擦也日趋激烈。

时间:2012年02月03日        来源:经济日报